查看原文
其他

顿越三祇,妙德难思

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 2022-11-23



   文 :

三祇者,三阿僧祇劫也。僧祇解见后文。言三者,以释迦成道,从古释迦至尸弃,历七万五千佛;从尸弃至燃灯,历七万六千佛;从燃灯至毗婆尸,历七万七千佛。云三祇也,备经多劫,远之又远,而今不越一念,疾超生死。一念者,即能念阿弥陀佛之一念也。





莲祖此段疏文亦是对总赞文句的诠释(总赞曰:澄浊而清,返背而向。越三祇于一念,齐诸圣于片言。至哉妙用,亦不可得而思议者。其惟《佛说阿弥陀经》欤)。前总赞文“澄浊而清,返背而向”,是叙赞持名念佛之妙用。此“越三祇于一念,齐诸圣于片言”,是诠赞净土法门之超胜,意谓净业行人现前信愿称名之一念,便能超越通途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,以所念之“阿弥陀佛”之片言妙境,便可与诸佛菩萨圣众的功德齐等,无二无别。

三阿僧祇劫,在通途佛法中,为菩萨修行成满至于佛果所须经历的时间。阿僧祇,意为无量数、无央数;劫,为极长远之时间名称,有大、中、小三劫之别。三度之阿僧祇大劫,即称三大阿僧祇劫。

且以释迦本师修道证果之时限为例。从古释迦至罽那尸弃佛,值七万五千佛,名初阿僧祇。释迦本师初发心的本事因缘,乃往过去久远劫,人寿百岁时。有佛出世,名释迦牟尼,刹帝利姓,释种中生,母名摩耶,父名净饭,子名罗睺罗,侍者,弟子,出五浊世时,皆如今释迦佛。

时彼世尊,化导有情,恒涉道路,为风寒所伤,肩背有疾。令侍者阿难,往陶师家,求胡麻油,及以煖水,为吾涂洗。时彼侍者,至陶师家,广赞佛德,求索油水。彼陶师者,名为广识,办胡麻油,及以香水,为佛灌洗,风疾除愈。佛为说法,彼闻欢喜,即发愿言,愿我未来作佛,名号弟子,眷属时处,如今世尊,等无有异。彼陶师者,即今本师释迦文佛是。

从古释迦而初发菩提心,修菩萨道。于初阿僧祇满时,得值尸弃佛,此云宝髻。此佛非七佛中第二尸弃佛(现常所称的七佛,乃庄严劫末之三佛,即毗婆尸佛、尸弃佛、毗叶罗佛,加上贤劫四佛,一名拘留孙、二名拘那含牟尼、三名迦叶、四名释迦牟尼。七佛住世为九十一劫,正为释尊修相好时)。从初阿僧祇劫,菩萨常离女身,及四恶道,恒修六度,然自不知当作佛。若望声闻位,即五停心,总别念处(四念处),于大乘属外凡位。

次从尸弃佛至燃灯佛,值遇七万六千佛,名第二阿僧祇。是中菩萨七枚青莲花供养燃灯佛,敷鹿皮衣,布发掩泥,是时燃灯佛便授其记,汝当来世作佛,名释迦牟尼。尔时,心虽能知我必作佛,而口不称我当作佛。若望声闻位,在煖法性地,既有证法之信,必知作佛,而用煖解法,修行六度。心未分明,故不向他说,于大乘属内凡位。

次从燃灯佛至毗婆尸佛,值遇七万七千佛,名第三阿僧祇满。是时菩萨内心了了,自知作佛,口自发言,无所畏难,我于来世,当得作佛。若望声闻教,是为顶法之位,行六度四谛,观解分明。如登山顶,四顾分明。若过三大阿僧祇劫,修六度竟,更住百劫,种三十二相因。(释迦菩萨作外道仙人,得弗沙佛加持,以一偈赞佛,顿超九劫,故九十一劫得成佛果。)可见,通途修因证果,备经三大阿僧祇劫,远之又远;而今《阿弥陀经》所示念佛法门,不越此能念阿弥陀佛之一念,即疾超分段生死,速成佛道。

或问:菩萨于三大阿僧祇劫中,广修六度,难行能行,难舍能舍。头、目、髓、脑布施,心无有悔。三祇行满,又经百劫修相好,方得坐道场、成正觉。今此经所示念佛法门,纵得往生,尚未成佛,何乃便能超越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功德呢?

答:上述三大阿僧祇劫行满,方得成佛,此是藏教果头佛(或通教佛)。然此《阿弥陀经》是大乘圆顿教,净业行人信愿念佛,临命终时蒙佛慈祐,接引往生彼土,即入大乘正定聚,证无生法忍(圆教初住以上),作阿惟越致菩萨,与诸上善人把手同行,疾速圆成大乘佛果。而藏教果头佛只与圆教七信位齐,通教佛只与圆教十信位齐。证知念佛往生极乐,岂不是顿然超越三大阿僧祇劫修行于一念哉!

诚如传灯大师赞云:

法界圆融体,
作我一念心,
故我念佛心,
全体是法界。
(《净土生无生论》)

意谓净业行人念佛之时,此心便是圆融清净宝觉,以此妙心念彼阿弥陀佛,于念念中圆伏圆断五住烦恼,圆超五浊,圆念三身,圆修万行,圆证本真,而圆成无上妙觉。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,同为法界,以空印空,似水投水,十念功成,顿越三祇,妙德难思,诚为圆顿中至极圆顿。

——《弥陀疏钞》讲记020


修证即不无,污染即不得
澄浊而清 | 转五浊而成清泰
《佛说阿弥陀经》所独擅之德用
四法界归一心
体相用三大依众生心显摩诃衍义
阿弥陀佛全体是当人自性
一切诸法,无有能与此自性妙体等量齐观者
灵明湛寂之自性 不可思 不可议
大者遍常,真者不妄,尽万法不出一心之体
现前一念光寿本觉,于此荐入


责任编辑 @ 东林寺文宣部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